项目类别:社区自组织培育 实施主体:郫都区红光街道高店社区
实施年度:2023年-2024年
(一)项目背景
高店社区成立于2012年,位于红光街道南片区,幅员面积0.52平方公里,辖区内共有6个商业小区、400余家商户,常住人口1.7万余人,有5个居民小组,7个综合网格,100个微网实格,13支娱乐型自组织,各类资源较为丰富。
社区居民多为外地迁入人口,人口结构呈明显“年轻化”,社区居民凝聚力不足、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,此外社区自组织发展依然存在数量偏少、社区治理能力不足、缺乏主观能动性、骨干人才紧缺等系列问题,严重影响了社区的自治管理成效。高店社区为改变这一问题,尝试扩大和增加居民自组织的议事范围(不限于文娱性质,而是扩展到社区文化建设、社区服务、社区治理等)和参与途径,提高自组织的自治能力,争取获得更多居民的认可、支持和参与。致力于打造一个“生活、文化、艺术、休闲、管理”五合一的新社区典范,以文化、艺术结合自我管理的群聚生活方式,塑造独特的高店社区治理风格,促成社区治理、社区服务的整体提升与再造。
(二)主要做法
本案例以社区工作为专业工作方法,探索“聚人-育人-用人”的发展路径,发挥“五社联动”优势,激活本土治理力量,扩大和增加居民自组织的议事范围和参与途径,提高自组织的自治能力,形成具有特色的“以社(社工)助社(自组织)、以社育社、以社促社、社(自组织)居共治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
第一,聚人:活动搭台,促关系。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指导,本案例立足社区和居民需求,以公共空间为平台,以整合社区资源、发掘居民骨干、促进自组织互动、扩展人际交往为目的,开展“同舟共济·益心善治”社区主题活动6场与首届“睦邻节”活动1场,并以此为基础成功打造“微网格之家”工作站,有效加强居民与自组织间的联系,构建起以邻里关系为主要核心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,有效提升社区社会资本,为社区和谐稳定与项目后续展开奠定了基础。
第二,育人:增能赋权,促成长。在社区自组织孵化培育过程中,对自组织开展增能活动,有利于提升自我服务能力,更好回馈于社区,促使其长期稳定发展。本案例针对项目中所孵化的自组织,在社区协同下,社工发挥专业优势,采取“理论指导+实践演练”相结合的方式,通过“不啻微芒·造炬成阳”提能培训会指导自组织成员深入学习微策划、微实施、微管理、微预算等规范化流程,而不断提高自组织的专业服务水平;通过“共创幸福居·共享社区美”的微公益创投,补充自组织在微实施过程中的服务短板,使其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,促进他们自我成长,自我增能,自我发展,实现由社工“他助”到自组织“自助”到自组织“助他”的转变。
第三,用人:多措并举,促持续。社区自组织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事务的重要平台,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。高店社区在原有自组织和社区资源基础上,引导原有自组织队伍从娱乐型向功能型转化,负责社区内养老、育幼、家庭婚姻咨询、矛盾调解等各类社区服务事项,以及公共资源善用和社区经济发展等工作。通过建立协商民主议事机制、健全自组织管理体系、落实自组织责任、开展微公益创投、激励优秀自组织和个人等多项举措,探索自组织活化的工作方法,调动自组织能动性,充分发挥其优势深度参与社区治理,实现自组织常态化、可持续化发展。
(三)项目成效
第一,社区凝聚力提升。社区通过形式多样的日常活动与独具特色的微创投活动,凝聚社工、社区、自组织、慈善力量等主体,实施活动14场,服务居民500余人次,切实满足了居民多元化需求,服务满意度更是高达99%。并成功构建“微网格之家”工作站,以此为阵地开展2场协商议事会,极大地加强了居民间的联系,促进了邻里互助,显著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使得居民们开始更加积极、主动、自觉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。
第二,自组织独立性增强。自组织发展过程中,社区注重引导自组织自我开展服务,并在项目策划、实施、管理等方面予以专业指导,鼓励其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、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等各个方面。截止项目结束,已有6支自组织主动申领并独立执行社区“敬老爱老,情暖夕阳”、“星耀高店·益路童行”系列亲子活动、“编织美好幸福生活”、“家庭教育亲子课堂”、“民俗传统邻里节”等多个微公益创投项目,服务居民800余人。获得了居民极高地肯定,服务满意度达98%以上,充分展示了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自主性。
第三,本土队伍孵化成功。深入挖掘居民骨干和能人,成功超额完成任务目标,搭建协商议事平台,制定自组织工作方案与章程,建立民主协商议事机制,孵化培育出“益家人”睦邻团队、繁星公益队、龙城姐妹花队、七一表演队等4支功能各不相同的队伍为社区困难帮扶、亲子教育咨询、矛盾纠纷调解、文体活动演出等方面,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。目前,4支队伍总人数已有100余人,其中龙城姐妹花队,已成功解决社区矛盾3起,为和谐社区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第四,社区治理与服务水平提升。通过构建“微网格之家”工作站、举办特色活动、挖掘和培育本土队伍等一系列措施,成功打造出集“生活、文化、艺术、休闲、管理”于一体的新社区典范。社区环境更优美,居民生活更丰富,公共服务更优质,社区治理更精细。